白领范文网 >培训心得体会

《弟子规》心得体会通用7篇

为了增强个人的文字功底,我们首先要重视心得体会的写作,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以下是白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弟子规》心得体会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弟子规》心得体会通用7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简简单单的二十四个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规的内容。第一句话就点明了弟子规是圣人们对我们的教导。后面十八个字把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规本身就讲的是做弟子,做学生,做儿女的规矩,于是我们便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读弟子规。

初读弟子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读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点意思来,我反复读,感受越来越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和大众相处时要相互爱护,并且亲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了。整篇文章都在讲应该怎么做儿女,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怎么做人。

我在读弟子规,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们一起读弟子规,理解弟子规,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一条短信,叫养生小专家。里面说修身养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写毛笔字。因为我也写毛笔字,所以我也深有体会,你在不静心的情况下是写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来写一会儿,心就会静下来。正如“余力学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说的一样,你不好好写字,心静不下来,沉不住气,在心理上就会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

在弟子规里,在家要孝顺父母,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在世上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强人所难等,这些是我得到的启发。

读完弟子规,理解完弟子规后,我发现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会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不好的我会改正并做到更好!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2

开学已经将近一个月了,我接触《弟子规》也有一段时间了,我通过学习《弟子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开学初,学校安排我教六一班的语文,刚跟孩子接触了一天,我的心情还是蛮愉快的。可是一天还没有结束,由于工作上的变动,学校又临时调整我教六三班的语文。说句实话,我并不想接六三班的语文,因为班里至少一半以上的孩子,五年级时我都教过,有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我都领教过了,我的'能力有限,我真的怕我驾驭不了。可是,既然学校已经安排好了,我也只能服从。于是,进到六三班之后,我就一直在试图用《弟子规》来改变这些调皮的孩子,没想到两周下来,孩子们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我就在不断反思自己,难道是因为我的问题才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如此胆大吗?

之后,我就试图慢慢改变我的思想,不轻易对孩子们发脾气,出现了问题耐心教导他们,平时上课多鼓励少批评,有扰乱课堂纪律的孩子,尽量不在课堂上训斥他们,而是趁下课时间多与他们谈心等方法来解决。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六三班的孩子真的在课堂上有了些许的变化,爱说话的学生上课已经没有那么多话了,班长和组长也能起到带头作用,及时提醒孩子们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了,就连班上最调皮的桑源泽也慢慢在语文课上变得乖巧了。看到同学们的变化,我心里也颇感欣慰。

我知道是《弟子规》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给了我努力的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学习《弟子规》,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六三班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喜欢我的。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3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学了“首孝悌”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诉我们要孝敬与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连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学等在生活中帮助过你的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告诉我们:父母叫你时,不能慢吞吞;父母让你做事时,你就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偷懒。到这里,我很内疚,因为我在三年级时(现在也有),妈妈要求每学课后要听写英语。那时的`我总是慢吞吞地,很不情愿,或想办法脱身,甚至哭过。可是妈妈紧抓不放,坚持每学课后要我听写英语。正因为这样,在三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考了100分,才知道妈妈的用心良苦。可是在四年级时依然不怎么情愿听写,分数下降了,可是我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妈妈只好随便我,什么时候自愿就什么时候听写。学了《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伤时,自己的亲人会非常担忧;而你的道德有“伤”时,亲人的脸面就都被丢了。我在深圳时,不小心摔破了头,妈妈被吓得脸色苍白。妈妈送我到医院,边哭边送我进手术室……。读了《弟子规》“入则孝”后,联想那时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伤,贻亲忧”这句话的意思。

?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当古老的钟声再次响起,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这美妙的文化经典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4

假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背诵《弟子规》,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体会非常深刻,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

在这本书里讲了许多故事,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细地看;口到,专心地读.仔细想想这句话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结合我平时的日常学习去体会这句话确实也是如此,就比如说我在学习电子琴的时候,真的需要用心记谱,用眼睛仔细的看乐谱,手弹的同时又要大声读谱,这样练进步是非常大的。又比如说背单词需要我先看书,反复听磁带,同时大声朗读,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单词记在心里。

其次,这本书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比如,"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了,不需要高档、华丽,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谁的衣服及用具是、贵重,这都是不正确的行为。"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是说吃饭时不能挑食,这不吃,那不吃,造成营养不良。更不能够爱吃的就暴饮暴食,这样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改掉了挑食的坏习惯,爸爸妈妈都夸我长大了,懂事了!

这本书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思想道德方面,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事摒弃不良行为,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我会时刻用这本书鞭策自己,它将像一座灯塔一样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弟子规"有很多块:"入则孝、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在看完弟子规的时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进了。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长者没坐下吃饭,我们应该等着大人们吃饭。

还有,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它的动乱,我们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如果说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我们的学习中着手,而我们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们的根本。

你知道吗?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儿童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们很纯洁。如果你恶他就恶,你善,他就善。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5

第一次读《弟子规》时,觉得它很伟大,很深奥。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我又感悟出一些道理。今天,我又翻开了那本铺满灰尘的《弟子规》,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是古人告诫我们,不论平时什么情况,父母呼喊我们,得马上回应,不得拖沓。父母有事情让我们做,应马上去做,不能偷懒或推辞。

看完这句话,我立刻想到另外一句俗语:百善孝为先。是呀,我们孝尽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只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呢?所以,我们应该把孝时刻记牢,做到。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是古人教育我们,不管是用餐,还是就座、行走时,先让长辈走在前面享用,再轮到晚辈来享用。

读过这句话,我想,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由长辈创造的,长辈是过了千辛万苦才让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难道,我们连座位都不给那些给我们美好世界的.长辈们坐吗?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句古人告诉我们,在饮食方面,不要挑三拣四,能吃饱就行。而且不能吃得太多,要适量。

念了这句话,我的脑中立刻浮现出爸爸跟我说他小时候的食物:玉米稀、白面馒头……爸爸小时候吃了一次玉米稀都算“山珍海味”,肉更不用说,一年难得吃一次。而现在,人们的伙食要求高了,忘记了原来的艰苦,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真该改改!

终于,我把《弟子规》读完了。轻轻合上书本,仰望着窗外的点点繁星,在心里默默立志:“我要把《弟子规》中的每一点都做好!让《弟子规》伴我健康成长!”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6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古典文学,是圣人留给我们的教诲,它教我们应该怎么样做人和做人应该具备什么,我们应该珍惜这本古典文学。

俗语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交朋友先要让他相信你,而弟子规会告诉我们怎样让朋友信赖你,如果你做到了,你将有许多好朋友,因为他们信任你,虽然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会努力把它做好的。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表姐。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姐约好一点点钟去新华书店看书。姐姐总是让我信赖,因为姐姐总是说到做到,除非姐姐不能出门。这次也不例外。我从表姐这也学到了诚信。那我更应该要该诚信,让大家对我有信心,还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买本子,可是我等了好久,堂妹也没有来,我想不等她了吧!要不然我也买不成本子了,可是做人又要有诚信,我应该怎么办呢?这上疑问在我脑中排旋。于是,我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我就打了一个电话给堂妹,手机版原来堂妹她玩忘池,现在又在写作业,没有来了。我只好一个人去买本子。我觉得堂妹没有诚信,不过我相信堂妹以后会有诚信,也有很多朋友的。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懂的诚信。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

?弟子规》被称为我国的国学,是我国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认真地听个明白;

父母的责备、批评,应该虚心、顺从地接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龄孩子学习不肯用功,非常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学习成绩就不能提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要说。粗俗无赖的不良习气,要坚决戒除掉。经常有许多小朋友喜欢说脏话,既不文明也不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是老说脏话,长大了就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小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从小就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团结一致,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弟子规》这本书上的好句很多,意义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我们迎来了升入中学的第一个长假——寒假。

为了不浪费寒假的时间,我想在寒假里学习不一样的知识,便在姥爷的推荐下找来了《弟子规》来阅读。阅读才知道,这本书果然是“名不虚传”,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们后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读透这本书,肯定是受益匪浅啊!

?弟子规》中一再强调“孝是信根,信是命根”,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却蕴含了决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则孝》这一篇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所说,父母就好比树根,我们好比树枝。长出什么样的树枝,不是有树枝决定,而是由树根决定。我们是树,父母是根,根树相连,树由根生。父母叫我们,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顺,不仅伤父母的心,到最后,最受伤害的还是自己,我们想:没有父母爱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壮成长。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从一件小事中使父母开心,久而久之,这一件件小事情积累起来,这便是孝了吧!

?弟子规》教给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则和礼仪,使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尊敬别人,使我成为了一个懂礼貌的人!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7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带着疑问、好奇的心去拜读的这本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当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当立即答应,不能迟缓,执行父母命令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时,我检讨了自己,发现我们不一样了,玩电脑、打游戏……很忙,父母喊好几声我根本就不听,边打游戏还边说:“你烦不烦,叫一声好了,还连续叫五声,真讨厌!”大人过来拍我肩膀,我很恼火地说:“你好烦人哦,你看你看,我这一关没过去,又被别人打死了,就是你。”

父母有时安排我到超市买东西,比如买酱油,我就明显的有抵触情绪,会很不耐烦地说:要买你自己买。”大人说:“如果没电脑,咋办?”我就顶嘴:“时代不同了,你们out了。”但如果听说要到超市去,我就像飞奔的.野马一样,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撒欢儿而去。在路上就盘算着买这买那。到了超市两眼放绿光,我推着购物车穿梭在人群间,心里还盘算着哪种东西较好吃。父母为我大包小包的买,还问我够不够,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从来没为爸爸妈妈买过东西。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

三年级上学期学校要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我因为嫌麻烦就没打针。晚上,爸爸问我打疫苗没?我说打了。爸爸在我两个胳膊上找了好久,没看到针眼就问我:“你到底打针了没有?”我仍在撒谎,于是爸爸就狠狠地把我揍了一顿。挨打时我还在想:不就是没打针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后,爸爸耐心给我举实例、讲道理。现在,想起这件事来,我还挺后悔的。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是所有人生命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事情。这个父母句4次重复父母,说明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体肤、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力量,他(她)们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那么,我应该怎样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凭什么,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

孝是没有条件的。

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凉快。早上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东汉年间的黄香,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冬天黄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把席子弄暖和。然后,再让父亲去睡。夏天,黄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凉快一些。这样父亲就能安然入睡了。

卧冰求鲤”同样讲的是孝是没有条件的这个道理的。西晋时期的王祥,母亲早亡,他一直和父亲及继母生活在一起。而继母总喜欢在父亲面前挑弄是非欺负王祥。所以,王祥从小也就失去了父爱。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祥仍然拼命满足继母的要求。有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可大冬天的,河里的水都结冰了,怎么办?于是王祥脱下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冰。我深深的被王祥的这种孝心感动了。回想自己平时跟妈妈说话时,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说:“妈,你快去给我倒杯水”、“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学了《弟子规》之后,我发现我用“您”来称呼父母了。学着用商量的、请求的语气和父母说话了。

每天早上起床后,父母总要问我昨晚是否睡好了,然后再送我去上学。而现在,我要学会问父母早上好、晚安。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学会了对父母的感念之恩,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用《弟子规》这个家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尊师爱幼、懂礼貌、讲规矩的好孩子、好学生。

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和学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反思的、自我检讨的过程,这样才能做一个品德优良、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好学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通用7篇

志愿心得体会通用7篇

除颤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

礼仪师培训心得体会通用7篇

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

幼儿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7篇

消防教育心得体会通用7篇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通用7篇

外出培训心得通用7篇

工厂通用培训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322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