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范文网 >总结报告

新闻教案7篇

教案的设计不仅关注知识传授,还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教案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下面是白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新闻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新闻教案7篇

新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新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新闻,能够清楚、连贯、准确地传达信息。

2.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的生活态度,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关心别人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齐读,你知道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吗?(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家事,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死读书。)

2.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鲜事。有些事被报纸、电视媒体报道出来,就成了新闻。新闻包括哪些事情?(发生在国内、国外的大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

3.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收集新闻,你们收集了吗?你是从哪里收集的?(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

4.你们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发现新闻都有哪些特点?(新闻要真实,要及时,还要有价值。)

5.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新闻分享给同学们听。

二、明确要求。

1.在说新闻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说新闻时应注意什么?

2.在书上找出要求。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1)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最后,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2)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3.当别人发言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别人;别人讲完后或经允许后,提出问题。

三、发布新闻。

1.小组交流。

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来说新闻。请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先在自己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可以质疑,也可以评价。各小组选出组内最佳的一位新闻播报员,准备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要评出“最佳新闻播报员”。期待各位播报员的精彩播报,也希望同学们用心倾听,以便对他们的播报提出疑问或进行评价。

(1)首先,我们进行国内新闻的发布。谁先来?

①你对他发布的新闻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向发布人提问或进行评价。

②还有谁来播报国内新闻?请上来播报。

(2)现在要发布的是国际新闻,谁先来?

(3)同学们,在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小区或村里、我们的家里,每天也一定有许多事情在发生。谁能把我们身边的新闻向大家发布出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做准备,可以和同学交流。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自由发布新闻。

3.评一评。

谁能成为今天的“最佳新闻播报员”,由同学们来决定,请同学们投票。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都表现得特别棒!在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有很多事情离我们很远,但是新闻可以及时报道这些事情。新闻不仅可以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读、多看新闻,在新闻中增长见识。

齐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板书设计

说新闻

准确 清楚 连贯

教学反思

1.要求明确。在进行交际之前,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内容包括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听。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交流时就可以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认真倾听,并逐渐养成文明交际的好习惯。

2.乐于表达。课堂上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全班交流之前,宣布评选“最佳新闻播报员”,能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表达。

新闻教案篇3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教学重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互动导学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下锚停泊

运载 三年五载 荧光

2、朗读课文,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3、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4、再次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5、在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6、“录音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三、当堂检测

1、改正错字:波光鳞鳞 喜型于色 拨地而起 萤光屏 运栽

2、课文第3段写“一小时准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使用这些词语有什么好处?

3、品读第7段,回答问题:

(1)三句话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2)一、二句话中所用的比喻好在哪里?

(3)这段在播音时应有怎样的感情。语速。语调?

4、课文最后一段中,发射区指挥所负责人的讲话包含几层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学后反思

学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有一些感想,写下来吧:

五、友情提示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

新闻教案篇4

目的:

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系时事。

重点:

筛选信息、理解背景材料的作用

难点:

分析原因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消息。一般来讲,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新闻的结构,提取重要信息。

朗读课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朗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授新课:

(一)解题

请问题目有几层含义?

两层。一层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一层是英国撤离香港(或说:香港结束英国殖民统治)。

(二)理解导语

1、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导语,请问在导语中,作者交代了哪个重要事实?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作者指出这个事实的什么意义?

标志着英国撤离香港。

(三)理解主体部分

1、第二到倒数第二段是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展开,我们叫它为新闻的主体。请问主体部分写了哪些重要事实?分别发生于什么时候?有哪些意义?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作者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请结合文本和历史知识回答。

①告别仪式在晚6时15分举行,这时是日落时分。

②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拥有殖民地,而香港是它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而香港的回归标志着在香港,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

小结:

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新闻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五个部分。

标题表明重要事实,有的标题揭示重要意义;导语揭示信息的内容核心;有的新闻有背景材料,介绍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等,对新闻事实起到明注释等作用,背景材料的位置不固定,可以穿插在导语中,有的出现在主体中。有的.新闻有结尾,起收束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我们读一篇新闻,需要提取的重要信息是新闻事实和事实的意义。

作业:

典中点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英国撤离香港(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举行降旗仪式 殖民统治结束

离开了港督府 统治成为历史

告别仪式 彻底结束

第二次降旗仪式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甲板

第二课时

复习:

新闻结构特点和新闻内容

新闻结构特点是呈倒金字塔结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

朗读课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讲授新课:

(一)分析导语

1、第一段叙述了一个什么事实?

布热金卡居然阳光明媚,白杨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

2、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事情是最可怕的?

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

(二)理解主体

1、第3和第4段介绍了背景材料,核心内容是什么?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纳粹在这里进行了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各种实验。

2、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

①毒气室

②焚尸炉

③女牢房

④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⑤贴有囚徒照片的长廊

⑥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3、参观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①特别恐怖,终生难忘。

②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惊惧万分,浑身发抖。

④庆幸没有他没有打开门,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⑤她在想什么呢?

⑥感到窒息。跪下,画十字。恳求离开。

探究:

1、第8段写道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请问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使参观者终生难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①毁灭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与象征生命的雏菊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②纳粹的暴行能够残害生命,但不能阻止生命的进程。

2、第6段写道:“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可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纳粹的暴行让作者产生写作的使命感,必须写文章来揭露纳粹的暴行,纪念遇难的人们。

作业:

典中点

板书: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居然阳光明媚 毒气室 特别恐怖 毁灭生命 生命

白杨婆娑起舞 焚尸炉 浑身发抖 对比

儿童追逐游戏 女牢房 惊惧万分 不能阻止

曾经是人间地狱 不育试验的地方 庆幸 揭露暴行

杀人工厂 长廊 想什么呢 纪念

集体屠杀 地下室 感到窒息

做各种实验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课时:

拟定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2、讨论前明确:

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⑴ 什么是新闻。

⑵ 新闻的特点。

⑶ 新闻的结构。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6、出示思考问题:

⑴ 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

⑵ 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

⑶ 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

分组讨论问题。

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⑴ 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地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⑵ 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⑶ 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三、结束语

19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

二、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现在各小组将图片拿上来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介绍。

(各小组展示图片,并介绍。)

老师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师: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师:虽然我们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窒息、悲愤、沉痛。

三、写作背景介绍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四、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将你们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问题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来。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相互质疑”。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些问题(多媒体展示)。有些同学们已经问过了,有些还需要我们讨论一下。

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

2、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3、第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4、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五、小结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六、精彩语段赏读

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去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已深深震撼了我们。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生朗读)。

七、谈收获

师:我们看新闻通常是为了获取新信息,那学了这则新闻,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八、结语

是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因为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多媒体显示警示句)最后,老师用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几万个是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新闻教案篇5

活动背景

为了使孩子们关注周围的世界,我们在午睡之前或在游戏活动与体育活动的间隙,会和孩子一起议论议论昨天发生的新奇的事情。

但是,孩子们往往会遗忘一些精彩有趣的事情。由此想起古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于是就有了这次活动。

内容与要求

1、尝试用图像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2、愿意和同伴交流,大胆地表达和表现。

活动准备

1、一段时事新闻。

2、每张桌子放有:范例美工纸、彩色手工纸和彩色即时贴若干,双面胶各一卷、糨糊一瓶、彩色蜡笔和水笔若干。

过程与指导

看新闻(理解新闻)——做新闻(记录)——交流记录——尝试新的方法

一、看新闻、理解新闻

1、看新闻,引导理解:

老师:今天,我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幼儿看)老师:这是一条新闻,什么是新闻?

幼儿:新闻就是新的文章……新闻就是新的事情……新闻就是新奇的事情。

老师:这条新闻说了一件什么新奇的事情呢?

(再看一遍新闻,边说边议论。)

老师:这条新闻说了一件什么事?

幼儿:说的是人们要吃孔雀的事。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孩子根据自己的记忆,积极讲述。其中,老师针对幼儿的讲述,加以引导。如,幼儿:“我听见说,孔雀有药用价值。”老师:“什么是药用价值?”幼儿:“要用钱去买的…一不对,是可以做药的价值。"又如:“孔雀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老师:“什么是盘中餐?"幼儿:“一只盘子里的食物"等等。

老师(小结):哦,我们看到酒店门口有一只孔雀被关在笼子里。(老师把线索理一遍)唔,这是一条说孔雀被人们吃的新闻。

2、讨论:关于这条新闻,谁有问题和想法?

——活动中孩子们争论得很激烈:孔雀是不能吃的……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养殖场里的孔雀就能吃……养殖场的也不能吃,因为,养殖场的第一只孔雀也是野生的……养殖场的孔雀是能吃的,因为养殖场的孔雀太多了,就要吃掉些……

老师(小结):这是一条让我们有不一样想法的新闻,我想,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也会有想法的。

二、记录新闻

1、引导记录:

老师:怎么让你身边的人知道这件事呢?

幼儿:记录下来……

老师:记下来有什么好处?

幼儿:不会忘记。

2、了解记录的方式。

老师:怎么来记录呢?记录和画画一样吗?

——孩子自由讲述。

老师:现在,就请你或者你和朋友一起,把这条新闻中主要的事记录下来,然后记下你的想法,看谁记得又快又让人看得明白?

——老师指导孩子的合作情况和选题情况。

三、交流记录

1、把你记录的事情和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由于集体活动的时间有限,只能请两组幼儿进行交流:要么是制作上有代表性的,要么是主题上有代表性的。

2、现在,把你的记录说给身边的朋友听听。请你看看,别人哪里记得好的,把你认为记得好的地方告诉大家。

——引导孩子欣赏同伴的长处。

3、将记录贴在板上,请孩子们看看别人的作品。

四、延伸新方法

1、今天,我们用写字、画图来记录一件事,用写字、画图来表示你的想法。

2、其实,表示我们知道的事、表示我们想法的方法还很多,除了记录,还有什么方法呢?(可以剪图案、折纸、泥工、用身体动作表示)

3、好。现在请你用动作来表示孔雀被关在笼子里和被网套住的事。

4、今天回家,把你记录的新闻向爸爸妈妈和邻居说说,然后你把大家的想法记下来,我们再来研究“孔雀能不能吃"的问题。

新闻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习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新闻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教学过程: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朗读课文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好处吗?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作业:

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023新闻工作计划模板6篇

新闻部工作总结通用8篇

新闻入党转正申请书8篇

新闻部工作计划范文8篇

新闻大求真观后感400字5篇

观看新闻联播心得体会5篇

新闻记者年终工作总结5篇

新闻周刊2023.12.24观后感6篇

新闻记者2023年工作总结最新8篇

2023年新闻联播观后感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967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