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虽然人人都会写,但是令人欣赏的文章却不容易,写心得是当下的社会中很常见的一件事,想要写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以下是白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风家规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家风家规的心得体会篇1
说起家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靠自己。这感受的由来还要从父辈们的事情说起。
我爸爸兄弟三个。由于家庭贫穷,我爸老大,必须回农村老家照顾弟弟们上学,放弃了在南海舰队留员(当年全军只有一个名额)。我的叔叔们比较争气,都考学出去了,大叔在潍坊电厂,小叔在河口区政府。叔叔们参加工作后,条件都逐渐的好了起来,可是家里从来不给他们添麻烦,要求不做违背原则上的事情,家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
小时候,家里种苹果园,叔叔想通过单位给帮忙处理一些苹果,爸爸每次都是拒绝了。因为他的原则是——违背原则的事不要做,挣钱要赚踏实钱。
后来,我和我哥逐渐长大,一直没有享受到"有关系"的好处。我大叔当时在潍坊电厂电校当校长,上完电校即可安排在电厂上班。能有到电厂上班的机会在那时别人都很羡慕,说我家以后孩子上班没有问题了,但是我爸不让我们去,说别人谁去不管,你们就是不能去,要好好的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度过了艰难的求学之路。参加工作以后,我起初也想通过长辈的关系,能够给找个好点的工作,但是被叔叔拒绝了,自己出去闯荡吧,不然早晚就吃亏的。
当时我还非常的生气,很羡慕别人的亲戚朋友给找的"捷径",感觉比别人高人一头样子,特别是在我们村里也有个在电厂上班的同姓叔叔,给老家兄弟们又是找工作,又是帮忙做生意什么的。就在前年的时候,那个同姓的叔(正处级干部)被检察院带走了。这时才深刻的体会到,父辈们坚持不照顾、不走捷径,而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方乃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家风家规的心得体会篇2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或者社会都要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个准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用这个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家规就是家风,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尊老爱幼、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我的父母都是乡下人,父亲75岁,母亲74岁,他们没有上过一天学,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优良传统,如勤俭持家、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其中与人为善是我感受最深刻的。在我印象中,我的大伯母是那么尖酸刻薄,我们没有看过她的一次笑脸,没有听过她一句温暖的话,更不要谈关爱了。对于我们来说,她完全就是陌生的。爷爷的晚年几乎是在我家度过的,吃喝拉撒她从不过问,死后却哭得比谁都悲痛欲绝,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她有多孝顺呢?殊不知这些只不过是做戏罢了。虽然我不信什么善有善报,但是事情却就偏这么邪门,晚年的大伯母居然瘫痪。在外人看来,这是罪有应得,可是母亲表现的大度却让我由衷佩服,在堂哥一家没有时间照顾大伯母时,母亲经常给她送饭,这让年幼的我们十分不解,不过当我为人父母时我明白了。母亲是在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对他人要有包容之心。
母亲和邻里的关系十分融洽。正因为如此,每天晚上我们家屋子里总是坐满人,邻居喜欢来我家喝茶,聊天,感觉他们和邻里有说不完的话。对待那些子女放弃不管的老人,母亲对他们更是格外照顾。虽然母亲年纪大,可总是心系他人。20__年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回到母亲那里帮忙做豆腐。一个70岁左右的邻居来串门,这是一个无人照管的老人,儿女与他已是形同陌路,他已经独自一人生活6年了。在他脸上写满了孤独无助。母亲留他在家中吃饭后,还送了一些豆腐给他过年,出门时还反复叮嘱。我把这一幕看在眼里,鼻子不禁一酸,父母独自在乡下,本身就需要子女关爱,可是他们却十分体贴我们,从不抱怨。他们在尽量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不忘乐于助人。向他们这样的农村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17岁孩子的母亲,我始终牢记父母教给我的优良家风,并且把这些也传承给我的孩子。孩子的表现让我十分欣慰。在他的身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时刻展现。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他在外面玩耍,回家来对我说:妈妈,我把今天的零用钱送给奶奶了。接着他告诉了我真相,原来他在路上玩耍,看到奶奶步行去姑姑家,他就把零用钱送给奶奶做车费了。我听了后给予他高度赞扬,并且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现在的他和身边的朋友相处也十分和谐,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对他的影响吧!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家风是每家每户的座右铭。有了它,小家才能够和谐;有了它,由千千万万小家汇集的大家才能够安定;有了它,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够自立,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走得更远!铭记优良家风,传承优良家风,我们的人生的步伐才能够更坚定!
家风家规的心得体会篇3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父母诚朴,则儿孙向善,父母贪腐,则儿孙效仿,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古来宗族大家庭,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而今家庭变小了,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为后代茵福。
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近年来,官员子女家属腐败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免令人质疑其家风。“小来偷针,长大偷金”,不良家风追求物质、追求欲望、追求攀比,不仅自己锒铛入狱,也为儿孙后代埋下祸根。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廉洁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一生奉公执法,淳朴善良,为人民办实事,广受尊敬与爱戴。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
家风影响社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来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现象越来越严重,拼豪宅、拼豪车,甚至有结婚彩礼都明码标价的奇葩景象。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而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一蹴而就,着眼点仍需在家风。
优良家风需传承,社会正气需弘扬,这不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会弘扬家风的建设,不仅能扬善于小,防恶于微,更能引导人们摒弃浮躁功利,重塑文明荣辱。而家风的建设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榜样力量,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人们的长期努力。
家风家规的心得体会篇4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教,家风对每个儿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是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的航标,并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它们给我们了不断前行的力量。怎样的家风就有怎样的人。因此它对每个人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受不良家风家教的熏陶的人。我家的家风则是“诚实”二字!
我爷爷奶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这一生的汗水都栽垦在土地之中。常常每天天不亮就背上簸箕。拿上廉刀到菜地里去摘菜。一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尽绵薄之力,宝他们衣食无忧。二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习惯已近根深谛固在他们的心里,在农田中劳动似乎已经不再是以种生存手段,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勤劳已经在冗长的劳动岁月里成为可以被继承的传统。
记得有一次,我起夜喝水,迷迷糊糊中发现爷爷奶奶正在鼓捣着堆放的农具,蹑手蹑脚得开启大门,只听吱呀一声,他们精瘦的身影隐匿在了黑暗之中。我也时常会跟着他们一起下地干活,我坐在田埂上,一边摆弄着手边的杂草,一边时不时抬头看埋头在农地中的爷爷奶奶。尤其是在夏天日头正盛的中午,他们背后的衣襟已经被汗水所浸透,但手中的锄头像被赐予了力量一般仍然在有力的挥摆着。见他们如此辛苦的情况,我连忙上前锄头,可竟发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锄头可真沉啊!我逞能得挥舞了几下,手臂便酸痛不已,才知道他们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不仅是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父母也同样是热爱劳动的工作者。他们工作时像垦地的老黄牛一般脚踏实地,这样的生活才显得充实。我想爷爷奶奶的勤奋是一种传承,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良好的品质,更是可以称为是一个家庭的风格,我的父母亦然继承了这样的传承。我们这辈虽然安适不必做农务上的粗活,但对于勤奋诠释依旧是生生不息的。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勤奋同样可以履行在学业生涯中,更绵延于日后的朝朝夕夕。我坚信我会谨记并实行着勤奋这一条永不磨灭的家风家教。
家风家规的心得体会篇5
20_年以来,余姚市纪委把《准则》规定的“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作为机关党员率先垂范的具体行动,积极开展“立家规、正家风,建设清廉余姚”活动,努力营造全市广大机关党员带头践行好家规,家庭、学校积极倡导培育好家风,全社会共同传承弘扬“德治礼序、风清气正”的社会新风尚,让传统家规照进现实。
家规教育突出干部“少数”关键。将家规教育作为《条例》《准则》的学习计划、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党员组织生活日以及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家与国”、“规矩与纪律”之间有机统一、继承发展的关系。提炼新时期余姚机关党员遵纪守廉“三字经”,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学习借鉴中国传统家规中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思想道德观,切实践行“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行为准则。在机关党员中开展寻找优秀家规、祖训、族箴等活动,要求机关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给家庭成员立规矩,鼓励每个机关党员亲自写(立)一个家训,作为理家治家的准则。将家规教育作为加强机关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身边机关党员干部清廉典型背后的好家规、好家风,深入剖析案件查处中“家族式腐败”、“身边人腐败”的教训,通过正面学习与反面警示结合的方式,引导广大机关党员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
家规弘扬注重市民“多数”普及。开展余姚传统家规家训廉洁元素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以“四先贤”为代表的余姚历史名人优秀家规家训、族规族箴、廉洁故事等,编撰成《姚江优秀传统家训选集》一书,收录《开元王氏族箴》、《四明黄氏族谱》、《泗门谢氏家训》、《姚江诸氏家训》、《临山卫阮氏家训》等43篇优秀家训,近期该书已经公开出版。在相关媒体平台开设“姚江传统家风”专栏,在电子平台上传《王阳明家规家训》、《余姚名人家规家训故事集》等视听资料,向市民推介优秀的传统家风。推进“一馆五基地”建设,“一馆”即在余姚名人馆中增设余姚名人先贤家规家训展厅,重点展示余姚先贤名人的优秀家规家训和相关故事;“五基地”即做好余姚五个市本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提升工作,融入家规家训的元素,打造廉政文化现场教学精品线路。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村风民风良好的村、社区,以及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学校、企业和基层站所,作为好家风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进村规、校规、厂规建设。
家风家规的心得体会篇6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即:做好事,当好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家规的心得体会篇7
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家都是每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碰触,家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家给了我们太多。
家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小的组成,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就是一个家族一直以来的处事准则和价值观,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每个人心灵健全的培养土,他影响着人的社会行为,这就是为什么良好的家风对于国家的安定有着如此的大的影响。
正如影片中讲到的郑氏一族在回答朱元璋“何以治家?”他们回答到“谨守祖宗成法,因以家规进。”朱元璋听后喟然长叹:“人家有法守,尚能长久,况国乎……”小家都有自己的家规可遵守,便能长盛不衰,何况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如果每一个小家都能遵守家风,那我们国家这个大家便也能长治久安了。
家风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也是不断的创新包容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现在人在继承传统的家风下,也不断的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创新融入新的家风,例如我们新时代的家庭在传承传统的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下,还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的新思想,为家风注入新的元素。
我的母亲也是一名老党员,在她的熏陶下,我一直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争当优秀的少先队队长,初中积极入团,大学积极入党,大一就写了入党申请书,我的家庭也一直给我灌输正确的三观,教会我不怕吃苦,努力上进的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青年的鼓励中,我觉得我在今后的家庭中,也会把新时代中国梦传承下去,小家的梦与国家的梦紧密相连,良好的家风也必会给国家带来一股清风。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