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读完一本好书之后,一定要将读后感写好,在书籍认真品读之后,相信大家都是要好好记录读后感的,以下是白领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站争论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站争论读后感篇1
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站争论读后感篇2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来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来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站争论读后感篇3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这天,它最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必须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能够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一个人的潜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也能指引后面的所有人前进,这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然而,我们身边太缺少这样的领导者了。在战争开打后,许多领导者往往不明白怎样做,多数都不懂怎样带领团队,更不要说是去发光了。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样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制服敌人的力度。
作为中国企业,太需要“领航员”了,克劳塞维芡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也告诉我们怎样去参与一场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一样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光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务必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一样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务必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必须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状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我的状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状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状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透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贴合实际状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状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貌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务必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状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这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1mi.net》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4篇《战争论读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站争论读后感篇4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繁殖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站争论读后感篇5
战略家说要喝奶,于是就有了奶。战术家研究怎样挤奶。
这样解释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或许不精确。那也可以说,二者的区别,是建筑艺术和建筑工科的区别。这好像也不。战略家一般都懂得战斗,拿地图客串指战员也可,但建筑家二种隔层山。林薇因会材料力学吗?
战略是行而上的,博雅的,但是作者说:作出战略上的重要决定,较之在战术上需要更坚强的意志。司令一职似乎只是拿着地图悠闲地指定,但纸上一点墨,人间千点血。死的不是战斗机器,是人。
战略包括六要素:精神(军魂)、物质(粮草等)、数字(兵力)、地理(战场地形)、天气。这些也是孙武在打仗前先要衡量的项目。
说到精神那可有的说了。首先该国(或该党该军)要得人心,这不是抓壮丁能抓到的。
某些网刊相信教育救国,成天说通识启蒙。但对于战时军人而言,提高公民气质,那是一种退化!书中每次翻到“自由平等博爱”等词语,作者,这个德国人,总是带着半讥笑的语气提出。但要说军人不需要思想,这恐怕对军官不适用。所有的束缚都是为了保护。在讨论孙文上书李鸿章那段,有历史学家说:革命家应由首先抱着改良家心态的人转变而来。套用句型:军人应是本初有公民观念的人变成。服从的是军法,但不服从一些旧观念。这个职业不蔑视生命,而恰是对人生命的大爱,他们把对死亡的拒绝投射到老百姓身上!
余下是对士兵的要求。信仰、武德、胆力、坚韧,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为好兵。
信仰可以把各种被《说句心里话》中的各种心情所困扰的战士凝聚起来,也可让老百姓拥军抗战而非一盘散沙,比如刘亚洲说的:我愿做自由思想的殉道者。这就是一种信仰与道德。
自从执政党某文提出反对军队国家化,发扬传统武德后,“武德”一词成了网络高频词。什么是武德,那篇也没说清。败不馁,服从、耐劳(有的人可能人品很好但懒于坚持锻炼身体)、武器不离手等等优点的军队,才可以说是有武德的。武德是战争中最上精神力量之一,它只能有两个来源:一、屡战屡胜;二、艰苦(平时要在食、寝上降低标准,才可能将战时情况比下去。没人规定打仗都要在晴空万里时)。
严苛的内务条例,可以维持武德,但不能创造它。所以,作者建议聘请战争国家的教官来给德国大兵上课,他们身上的狼血是盛世军官所不具备的。
人皆有趋生避死之本能,如果敌对的双方都这样,以致都撤退,结果就和平了,甚至天下都太平了。但对方往往不这样,所以你越怕死越易死。此外,军法对于怕死者,常常也是——以死惧之。
人总认为越是精英身份的,就越大胆,越有气魄。似乎是对的,胆小鬼没等升官就得上军事法庭。但不公平的是,指挥官一旦熬成婆——晋升了,不再需要多如以往的胆力。而胆力等情感因素缩小后,智力和洞察力越来越重要。作者说:胆力正是为睿智和洞察力增添羽翼的哩。这就形成了越高权越低勇,真让人嫉妒。不过我们也可以自卫:像“神枪手顺溜”就比一般的士兵胆子大。优秀的受领导者,是另一种途径的精英么!
对于如何培养胆力,作者说:“可以培养民族大胆精神的手段不外乎依靠战争,只有借助这种手段才能够抵制住懒惰怯弱、贪图安逸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一个沐浴在不断增加福利和繁荣与相互交往的民族堕落下去”。文化大国常是工商大国,娱乐大国,也常是国防弱国。但作者暴露了历史局限性——培养气概的途径很多,比如太祖当年在一师操练童子军。(但战争中的大量死亡体验,任何活动不能模拟,这种体验会让人精神透支但不得不如此以维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家》读后感5篇
★ 柯南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