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出有意义的观后感,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来进行,我们在进行观后感的写作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白领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摔跤了爸爸观后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摔跤了爸爸观后感篇1
刚刚和室友一起看完“摔跤吧,爸爸”这个好评如潮的电影。之前都是“听说”“据说”这样的字眼把它评价了,说实话我就是那种你越说好我越喜欢找茬儿的。但是刚看没多久就被圈粉了。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该有的细节你体会,在短短的时间中划过无痕的岁月,让你自己领悟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属于代入感很强的观众,倒不是泪点低,确确实实是觉得体会到了影片里实实在在的爱和无奈,所以哭得稀里哗啦是大多数时候。不过轻松诙谐处还是让我开怀大笑。我喜欢这样的自己,也希望可以偶尔有时间这样心无旁骛的去体验别人的人生,给自己上上一课。
这世上就是那么现实,雪中送炭的永远多不过锦上添花的,你不能去责怪的时候,是因为没有能力和勇气。但是一旦你坚定的去做那么一件事,你会不屑那些冷嘲热讽,也无心为他们言语声而活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吗?
虽然世上诸多诱惑和不顺心,但是最相信你的人一直陪着你。一直以来是否会为大学没交到说体己话的朋友而遗憾,又是否有很多无助的时候身边没有那个拉你一把,或陪你一起的那个人?其实我们都忘了,还有亲人,那个陪你成长,ta却在慢慢变老的那个人。或许是太熟知,反而被我们所忽略,他们一定愿意你和他们分享你的开心烦忧,为你解答或者骂你几句,让你提神醒脑,自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因为总有一天,路的自己走,人生得自己规划,自己也要为自己负全责。
当不了橡树,也要做近旁的那株木棉。或许比喻不太恰当,不过意思大概就那样。寄情于此,与君共勉。
摔跤了爸爸观后感篇2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印度的真实故事。
影片中的爸爸曾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摔跤手,可是他放弃了职业生涯。但他很后悔没能为国家拿到一枚金牌,所以她期望自我的孩子能够为国家拿到金牌。可他的太太接连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女人是不可能成为摔跤手的,所以认为自我的梦想永远不会实现了。就在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发现自我的两个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于是他开始培养他的女儿。
最终她的大女儿成为了全国冠军,去国家学院学习技巧,因为外界的种种原因,她变得堕落起来。于是接连几场世界比赛,她都以失败告终。经过妹妹和父亲的循循善诱,她才最终战胜了自我,成为了世界冠军。
也许这部影片中的爸爸刚开始的想法是很自私,可是这成就了他的两个女儿辉煌的一生。当两个女儿刻苦训练并试图反抗爸爸时,同龄的表姐却流露出对她们的羡慕之情。那个表姐羡慕他们不用从小就订婚,不用十四岁就为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的确,凭什么女人就必须乖乖的呆在家里,听从丈夫的摆布,他们也能够为国家夺得金牌。
这部影片,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第一,父母永远是为自我的儿女着想的,要回报父母。第二,不能歧视他人。第三,要坚强。这些道理能帮忙我们更好的成长。
摔跤了爸爸观后感篇3
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是一部体育竞技类电影。印度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一心想为国家赢得一枚摔跤奖牌,却因为生活所迫无法完成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的女儿们有运动天赋和潜力,他不顾社会和周围人的反对和嘲笑,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魔鬼”训练,最终培养出获得国际竞赛冠军的一流女性摔跤运动员。
在观影的同时,观众被片中深深的热血励志氛围所打动,并多次击中泪点,140分钟的紧凑的片长更让人“无尿点”,观众的心被紧紧的抓住了,尤其是三场扣人心弦的竞技对决,更是看得不少观众心跳加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观影后说,“从剧作到表演,从节奏到音乐都相当惊人。”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成功的励志电影,也是一部口碑爆棚的商业电影。
剧中演员蛮拼的!此剧背后,我们了解了戏骨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拍影经历。虽然他有“印度刘德华”之称,中国观众对他也不陌生,但为了出演这部电影,他在戏外也是一个励志典范。为了最真实的表现剧情,他在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后;短时间内从130多斤增肥到200斤,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然后又在五个月内减掉25公斤的赘肉去拍壮年的戏份。而剧中扮演两个女儿的女演员也进行了一年的摔跤培训,这也是为什么片中摔跤场景看来很真实的原因。可想而知,从胖大爷到型男,这一增一减,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执着!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汗水非常人所能承受!精益求精的精神展现无遗!
在给演员点赞的同时,我们不禁要为那些假唱事件的主角,惊险时刻靠替身的“明星”汗颜,职业的操守哪去了?专业、敬业的精神哪去了?是走心还是走钱?仅靠颜值圈粉,注定不会深入人心。影片戏里戏外体现出的实力、专业、敬业,何尝不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
演艺界如此,其他行业也如此,只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是当下最有生命力的。c919首飞,以工匠精神铸就高品质的中国制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我们每个人对所干的工作不懈努力,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才会有更多的完美,才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
摔跤了爸爸观后感篇4
昨天晚上,《摔跤吧,爸爸》连续给我投了几个催泪弹,影片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从普通到卓越的必经之路。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讲到印度女性的地位很低,刚好与影片最后部分呼应:拿到银牌,别人很快就会忘了你,只有拿到金牌,你才会被别人永远地记住,你才会成为一个榜样,只有你做了第一,印度的女性才能看到希望,你不是在和最强劲的对手较量,而是为被压迫的印度女子的未来而拼搏
在这部影片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梦想,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原来我们的抱怨和借口是如此之多,多到甚至配不上说出我们所谓的目标或梦想,更不用说去行动了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印度的摔跤冠军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经历了什么呢?我从头到尾回忆了一下场景
1、爸爸发现女儿的潜质,决定培养她们摔跤,无论是女儿还是父亲本人都遭受了很多冷嘲热讽,因为印度史上从来没有女子去摔跤
2、为了训练女儿,爸爸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选择在家里干农活,这样家里的经济状况就更加拮据了(家里有6口人要生活)
3、爸爸要求女儿每天晚上5点起床,跑步训练
4、为了扫除训练的障碍,爸爸剪掉了两个女儿的头发,被身边很多人嘲笑,议论
5、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饮食,爸爸决定去买鸡,每天都给她们提供鸡肉,但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因为家里经济情况实在不好
6、女儿在当地成名后,爸爸申请训练资金,想要买垫子来训练她们,不过被对方拒绝了,于是他把家里的被子铺在楼顶来训练
7、大女儿进入国家队后,起得更晚,吃得更随意,也更享受身边的生活,被身边的安逸气氛给吞噬了,不仅如此,她还改变了父亲教给她的战术,完全信赖教练,从此成绩开始快速下滑
8、为了迎接世界级的比赛,爸爸从老家赶过来,租了一间房子,由于不能进入体育馆,所以他让女儿每天早上5点翻墙出来进行训练
9、由于迟到了,负责人想要开除两位女儿,父亲苦苦哀求,他们最终才决定再给她们一次机会,不过有个条件:爸爸不能进来,女儿也不能出去,这样就没法训练指导女儿了
10、为了能够指导女儿,他向女儿要了比赛的dv,没有放映机就跑到小影院包场放映,看一段就暂停一下,并写下时间,还有比赛的情形,以及应对的策略
当然,影片2、38h,有很多其他情景,不过让我最深刻的就是这些了,短短的两个多小时,我看到了他们成长路上遇到的很多麻烦和打击,但爸爸从来没有抱怨过,也从来没有找借口,就是一种姿态: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没法解决也要解决
我突然想到平时自己做事都有很多借口,说的好听一些:这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后从生理上,心理和外界环境上去找原因,可唯独缺乏说干就干的魄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姿态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尤其是喜欢从外界环境和自身上找原因,好像一切的借口都可以解释,同时也安慰自己:我不成长也是有原因的,然后1、2、3列出来,不仅如此,自己既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也不想放弃任何东西,反复放弃,尝试,最后在不断的挣扎中缴械投降,然后告诉自己:可能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吧
这部电影确实值得一看,不过感想是感想,行动是行动,这是两码事,若是通过感想改变自己的思维,进而指导行动,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我们都是有进步的,若是被影片震撼到了,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去行动,那也没关系,至少我们麻木的心还是被触动了一次
摔跤了爸爸观后感篇5
提到阿米尔汗这个名字,大家脑海中一定会立马想到印度国宝这四个字,因为这位传奇人物的作品着实是非常精湛,尤其是这一部《摔跤吧,爸爸》更是引起了广大的社会反响,让人百看不厌。
?摔跤吧,爸爸》的本质其实是关于女性维权的一部励志喜剧片,众所周知,印度的女性地位都很低下,她们的一生就如同夸张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所以她们很少有自己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只能无奈又麻木的接受自己早已被安排好的宿命,着实让人感觉心疼和心酸。而《摔跤吧,爸爸》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变的电影就背道而驰,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女性抗争命运、维护权利的过程,所以它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它也能够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从而达到高口碑、高质量、高票房、高评分的效果。
其实抛开关于女性维权的这个层面来说,《摔跤吧,爸爸》其中所涉及到的关于追逐梦想的励志情感也非常的让人感动,尤其是剧中优秀又倔强的女儿夺得世界冠军的那一刻,我似乎可以体会到那种努力之后得到回报的喜悦感与满足感,真正是明白了什么叫做感同身受。阿米尔汗在激励女儿的时候说过,不论如何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梦想,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你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勇气和坚持去勇敢战斗,去拯救自己,所以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走下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摔跤吧,爸爸》着实是一部佳片,它告诉我们要勇于争取自己的权益,要敢于去打破传统和打破世俗束缚,要不断去勉励和激励自己,要不断去超越和升华自己,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坚守本心,切不可被世俗的东西迷惑了自己,也不可因为虚假的现实和虚伪的人性丢失了自我。
摔跤了爸爸观后感篇6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很让人惊喜,很好看,励志而暖心。
一开始的感觉爸爸虽然梦想很高尚,想为国家赢得金牌,也为实现自我的梦想,一味的期望有个儿子,自我能够教他成为出色的摔跤运动员为国争光,结果一连生了四个女孩,那个年代,女孩却只能做家务,到必须的年龄就要出嫁,这也反应了印度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地下的社会现实。
因为两个女儿的一次意外打人事件,让爸爸看到两个女儿的摔跤潜能,一开始女儿是不愿意摔跤的,从心底排斥的,并且女孩摔跤也不被社会看好,甚至被嘲笑,女儿的抵触和反抗换来的结果是头发也被剪了,在一次朋友的婚礼上朋友的话让两个女儿感受到了爸爸的爱,两人发自内心的开始努力训教。
爸爸觉得训教的不错了开始带领女儿打比赛,和男孩较量,开始崭露头角,不断的获得各种冠军,最终进去国家队训教,教练的方式和爸爸的不一样,加上环境的改变,吉塔不再按照爸爸的方式严格训练,结果在国际比赛遭遇接连失败,让吉塔很痛苦,听从妹妹的提议选择和爸爸沟通,经过爸爸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逐渐找回信息发代表国家出站世界比赛。
赛场上的吉塔在爸爸的指导下,不断战胜对手,在冠亚军决赛,爸爸被人关起来了不在现场,吉塔很紧张,慢慢的平复心态,想到爸爸决赛前一晚的谈话,想到爸爸的教导,想到自我背负的职责,最终战胜自我战胜对手,获得印度史上第一块摔跤金牌。
这是一个真实励志温暖的故事,整部电影充斥着温暖,感人,搞笑,激动。这个伟大的爸爸是真实存在的,培养的两个女儿都获得过世界冠军,很感人。
人要有梦想,无论远大或渺小,努力都有可能会实现,享受奋斗的过。
摔跤了爸爸观后感篇7
今年暑假,我在作文班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叫《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讲叙了如何实现梦想的故事,其中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以下四个片断:
第一个场景是他们进行的魔鬼训练。为了让女儿们早日成才,影片中的爸爸不准她们吃从前喜爱的辛辣食品,每天早上必须五点起来跑步,爸爸骑车在后面追赶,让女儿们在前面跑,同时,他还叫来侄儿跟他的两个女儿练摔跤。辛苦的训练让两个女孩子有些受不了,她们借口说头发里有虱子,结果父亲却下狠心剪掉了她们心爱的长发。
第二个场景是,她们中的大女儿经过刻苦训练,成为了全国冠军,当她回到小镇的时候,那里变得热闹非凡,居民们好像在迎接胜利而归的英雄一样,有的跳舞,有的唱歌,还有的欢呼,整个小镇都被他们的呐喊声给淹没了。
第三个场景是那个大女儿走进国家训练学院后,她变化了,被教练的话完全洗了脑,回家时不听他爸爸的教导了,认为爸爸的教法很落后。在和爸爸的较量中,她不管爸爸是否变老,用尽一切办法去功击他,虽然最后她赢了,可是我认为她的做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她忘记了自己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第四个场景是经过千辛万苦的磨练后,她终于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那个时刻,她那自豪、自信的泪水夺眶而出,看到这情景,我感受到她的内心是多么的滚烫,她终于替爸爸和自己完成了为国争光的梦想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认为这两个女孩子天生就是当摔跤手的料,从她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感觉到了严厉的要求能使人进步,影片也让我明白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摔跤了爸爸观后感篇8
?摔跤吧,爸爸》最近很火。叔本华的话估计也会火起来: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昨天和太太、孩子一起去看了这个电影。电影的情节不复杂:从小生长在乡村的摔跤手马哈维亚曾经得过印度全国冠军,但是由于生活所迫以及政府的不支持,被迫放弃了摔跤事业。但是他一直想为国争光,于是想生儿子来继承他的摔跤事业。可是天不如人愿,一连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儿,马哈维亚遂打消了这个子偿父愿的念头。然而,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马哈维亚发现了两个女儿有摔跤天赋,于是决定培养两个女儿做摔跤运动员。女儿们起初是被迫的,非常不情愿,村里人也对此冷嘲热讽。但马哈维亚不为所动,用严格的方式进行训练:禁止女儿们吃他们爱吃的油炸食物、剪去了她们心爱的长发、每天从清晨到傍晚坚持训练。女儿们在一次参加同学婚礼的时候,通过同学的遭遇,明白了父亲对她们的苦心:成为摔跤手,可以避免像其它同村女孩那样,一生与锅碗瓢盆为伍,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要嫁给自己不认识的男人。从此,女儿们自觉自发的刻苦训练,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大女儿最终在英联邦运动会上夺得了金牌。
看完电影,和一些同伴议论这部电影,有一些想法和感触。
有同伴觉得,这个电影中的父亲,是一个自己不去实现梦想,就逼着孩子去完成自己梦想的人。我觉得不能完全这样说。首先,马哈维亚自己确实努力的去做过,但是由于生活所迫,家庭和政府都不支持,最终没能走下去。他对于女儿的逼迫,确实有实现他自己梦想的成份,而且很重,但这也不见得是他全部的动机。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他的做法确实让女儿脱离了村里其它女儿的命运,而那种命运,也确实不是他的女儿们想要的尽管起初女儿们并不知道这些。所以我有理由认为,他的动机是混合的。
事实上,他的梦想后来也变成了女儿的梦想,而他女儿也实现了梦想。在这个过程里,确实有逼迫的成份,而且不少。这就是他女儿的路。
对于我们来说,觉得无论如何,逼着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不能算是对孩子的尊重。但是考虑到马哈维亚生活的背景,他的这个做法,可能本身已经是对女儿的极大尊重了:把她们当成男孩子一样来对待、认为她们可以成为运动员、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至于说用逼迫的手段,我想,如果是儿子,他也会这么做,这是他所知道、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对待子女们的方式了。他已经尽力了。更何况,这种做法还要遭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在那种极度重男轻女的氛围里,能让女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本身就是对她们的极大尊重。
他是只关注金牌吗?也不能这么说。他是运动员,如果只关注金牌,他当然知道女子也有摔跤项目啊。为什么直到那么晚,才想起来让女儿练习摔跤?我想这不能脱离他的生活背景来看。他成长的那个环境里,根本就不尊重女性,所以他下意识里根本就没想过女儿可以去做这个。后来的觉醒,可以说是他冲破了环境对他自己的思想束缚,他改变了想法。
另外一个感触,是关于理想和奋斗,当下和长远。
有些做法,牺牲了一些当下的快乐,可是对长远来说可能是更好的但是这个道理,小孩子未必能理解,有时候家长逼一下,孩子是不情愿、是有烦恼和压力,可是她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发现了这其实是一条非常好的路。
但这个分寸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要面对的。
同伴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始终觉得不是别人可以灌输给的,当然在现实的世界里,有时显得重合,比如傅雷发疯地逼傅聪,然后傅聪居然弹钢琴居然也弹出了前途,还一辈子一直弹,但我觉得这压根不是因为傅雷逼迫得好,这是傅聪和钢琴之间的缘分,许多没逼迫成功的更明显。
我觉得这说得很对。
问题是:很多事情,不试试就无法知道。可是试了,就无法挽回。到底和钢琴有没有缘分?这个事先谁也无法保证吧,只有试了才知道。可是试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这个没一定标准的。影片里那个父亲自己设定的,是一年。当然,说是幸运也罢,说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也罢,女儿在一年里真的思想转变了。
在真实情况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有最终皆大欢喜的局面,也有把孩子逼疯了的事情。这和小孩子性格、周围环境也很有关系。那俩女儿,属于比较服从的,尽管不满,但是一开始也不敢怎样反抗,就照着做了而这种顺从,事实上成就了她们。所以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没有一定之规。顺从的性格,有时候也是好事,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不能把这个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做法。这事儿难就难在:没有哪种方式,是能保证成功、保证不后悔、保证孩子将来会走上康庄大道并感激你的。很多成功的人,事后会说我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严格要求我,这样才有了我的今天。这话可能确实是实话、是发自肺腑、符合事实的。但问题是,你也这么做,就不一定是这个结果了。这是事后,他成功了,把过去的事情串起来了,这是他的路。却不一定是你的路。他走这条路能成,你走这条路可能会死。你通过逼孩子,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同时,孩子经过了最初的许多年的不理解之后,慢慢的认同了你的价值观和做法,最终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当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问题是,这是个大概率事件呢,还是只是幸存者偏误?由于社会的环境、历史的原因、文化的倾向性等等诸多因素,很可能由于幸存者们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从而更容易被人们注意到,而那些相反的现实,却会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必须要区分两件事:
1、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这学那,当时很痛苦,痛恨父母。长大后看到了那些痛苦经历对自己的价值,认识了这点,放下了对童年痛苦的执念。
2、因为1的存在,从而认为自己也应该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好,认为那些苦是必须的压仓物。
第一种是我赞成的,第二种是我反对的。别人的路看上去再好,也只是别人的路,只能做个参考和启示,但是适合不适合自己,却是没人可以保证的。所以电影里的父亲对于一年为限的设定,是个很好的平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创了培训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