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在电影结束后,可以通过写观后感来加深自己的对电影的印象,下面是白领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都挺好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都挺好观后感篇1
近期,热播剧《都挺好》几乎霸占了整个荧屏,我作为追剧者之一,在追剧的过程中有过愤怒、有过无奈、有过同情、有过感动,但最终留给我的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恩和知足。
我认为《都挺好》这部剧的脉络是从世人眼中的“都挺好”最终走向了剧中人的“都挺好”,其中以苏大强的“作妖”为“料”,家庭成员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将剧情一次次推向了高潮。剧中苏家三兄妹如果生活在我们身边,大家肯定都会感觉非常羡慕他们家——明哲作为中国式“好孩子”读名校最终定居美国、明成虽没有大富大贵但是穿名牌开好车也算生活小资、明玉企业高管名利羡煞旁人。但是,也就是通过这部剧,大家也才看到了他们家的“衰”——老大打肿脸充胖子海外生活拮据、老二啃老被人唾弃、老三从小被虐、全家人各有怨言。我个人感觉电视剧的魅力也在于此,即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如果不是这部剧,大家能想到这么光鲜亮丽的兄妹仨有这么多的纠葛和痛苦吗?最终,虽然感觉苏大强和苏明成有一种被强行“洗白”的感觉,但是我自认为还是可以接受。
看完剧,我自认为剧中每个人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苏大强:一辈子在老婆的“管教”中寄人篱下、夹着尾巴做人、胆小怕事、毫无担当,这样的父亲对儿女是不负责任的,是父亲教育的“畸形化”表现。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有最起码的担当和责任,在家中不是说非得说啥算啥,但是面临大是大非一定要有主见、对自己的孩子要通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更要体谅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是火上浇油。
苏明哲:以大哥的身份自居处处想着要有老大的“担当”,这一点当然不可置否。但是,这种担当不能“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牺牲自己的“小家”来为自己的“面子”买单。作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做事情必须脚踏实地、不为所谓的面子所绑架,生活中既要沉得住气、又要弯得下腰、更要抬得起头。
苏明成:刚开始将“啃老”视为理所当然,但是由于朱丽和明玉一次次的“打击”,最终让明成走向成熟。明白了“人生的苦该吃的必须吃”的道理,也让他在一直视为仇敌的明玉面前真诚的“低了头”。这也许就是成熟的一种魅力,少了些许年少的轻狂和娇奢,多了一份生活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与担当。
苏明玉:从小被虐但却坚强的走向了职业生涯的“高峰”,表面看似衣食无忧,但却被家庭的“阴影”所深深羁绊。生活和职场中的她看似冷若冰霜实却有情有义、看似坚强无比实却脆弱不堪、看似衣食无忧实却孤苦伶仃。她从开始对苏大强大声呵斥到最终选择辞职相伴,从众城的改革风波到最终离开众城,从不管苏家事到兄妹仨和好如初,都既表现了她的“刚”又表现出了她的“柔”。同时,也给我们启示,不管职业多么成功,但却家才是人生最后避风的港湾。
总之,看完这部剧后,最深的感触就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生活中,既不必羡慕他人的“光鲜亮丽”,也不必为生活中的“沟沟坎坎”而自怨自艾,毕竟每个人的生活只有每个人最懂,其他人都仅仅只是旁观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体验生活的每个阶段,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感恩现在所拥有的。
都挺好观后感篇2
?都挺好》我没有看几集,小孩正值中考阶段,在家看电视怕影响孩子学习,但每次看后不免唏嘘。当看到苏大强失忆后为苏明玉买的习题集时,我的泪如泉涌,心中感慨万千。
想起幼时,我们家属于米积台,爸爸却要去邻镇沙道观卖油菜,说是沙道观的油菜价好,还可以换点菜油回来。我看着露出大脚趾的鞋子,很想父亲卖完油菜后给我买一双,我也跟着走去。父亲推着重重的手推车,我在旁边雀跃着,心想着马上就有一双新鞋了,一路的风景都唱着歌!可父亲卖完了油菜,留了点钱,换了菜油,没有为我买鞋就回家了。回家的路很长很远很累,从此心里一直记掂着“爸爸为什么不给我买鞋呢?我的鞋已经穿坏了,同学们都会嘲笑我的。”
毕业工作后不久,有一次同事找我借了100元钱(我工资的一半),我没有生活费了,回家后就要妈妈给我50元钱,我发工资了再还给妈妈。妈妈死活不给地说:“现在你是拿工资的人了,一切要靠你自己了,家里人已经没有抚养你的义务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家里也没钱了。”我急哭了,没有生活费我的日子该怎么过呢?同事还钱不靠谱,连老妈都这么不靠谱吗?妈妈可是我最后的希望和依靠呀!
我找妈妈没有要到钱,爸爸却找邻居借了钱给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那个没有给我钱的妈妈,她第二天起了早床,为我早早做饭,要我快点上班去,我看见她被柴火熏出的泪。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舌头和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重男轻女、偏爱某个子女、对子女不够尊重等。对于原生家庭那些缺陷、委屈和心酸,心里也一直想着父母点滴的好,“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父母,这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人”。体谅父母,与自己和解。有钱苏明玉,没钱樊胜美。我们不可能每个人活得像苏明玉一样,我们只是一个平凡而简单的讨生活的人,我们应该怎样让父母心安呢?父母易老,行孝趁早。你会抽出时间经常探望父母吗?如果没有时间探望,可不可以多打几个电话问候呢?你会不会聊些让父母开心的话呢?他们生活也可能不会自理了,不会洗澡、不会吃饭、不能动了,你会不会像父母照料孩子一样去给他们洗澡呢?喂饭呢?牵着他(她)们手去走一走呢?
都挺好观后感篇3
最近,一部很接地气的电视剧火了起来,这部电视剧叫作《都挺好》。在这部电视剧中,揭露了很多原生家庭的生活百态。
都挺好是中国人在聊起家事时,常用的一句套话,不管家中已经水深火热到什么地步,粉饰太平的都挺好均可以将那些无休无止的争吵,最亲密的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指责,一一带过。
?都挺好》一经播出,就赢得了不少的口碑和热度,很多人或者很多家庭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电视剧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只是记录着一个家庭的种种生活小事,可从这些小事中折射出来的,却是重男轻女思想、赡养老人问题、儿女与父母之间的账该不该算、传统大家庭结构和新时代二人世界小家庭的差异化、大家与小家的冲突如何化解等等,这些问题刺痛着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每个人的心。
家,本该是我们心的栖所、身体安顿的地方,可家里也隐藏着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难以对外人诉说的心酸、难以消解的苦闷和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些,都是温暖之下隐藏的暗涌,这些也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
大多数人的家庭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的成长也都有着缺憾,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无法接受,不能调节自己,而心生怨恨,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其实,原生家庭也罢,再生家庭也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也都有数不尽的难题,我们可能被亲人伤透了心,可能被家中的琐事烦缠,但我们不能自暴自弃,只有你站起来,你所坚持的才不会倒塌。
都挺好观后感篇4
辛辛苦苦将子女们一个个养大,送走,老年人们大多面临着非常孤独的晚年,尤其是当一半去世后,子女如何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就成了很大的一个社会问题。
苏大强在妻子过世后,住在儿子苏明成家,表面上看,儿子和媳妇都对他很好,大儿子也不断在美国打来越洋电话,可是他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孤独的。小儿子两口子从早到晚在公司上班,一天三顿给叫外卖吃饭,终于最后吃坏了肚子送进了医院,子女们才放下手头工作,来关心一下老爸成天都吃了什么。
由于生活空虚,不知不觉,苏大强终日以买彩票打发时光,陷入了理财的陷阱,终于被骗走六万元,嚎啕大哭。
还有些卖保健品骗子们,也是瞄上了寂寞空虚的老年人,对他们嘘寒问暖,只是为了让他们买东西,可是正如春晚上葛优、蔡明和潘长江演的那个小品,有时候,是老人们就愿意相信那些骗子们,因为骗子们对他们特别亲切暖心。
买了新房子后,雇了保姆一天到晚伺候着老爸,子女们觉得终于放心了,外人也觉得羡慕嫉妒恨,子女们太孝顺啦,还给雇了保姆,可是最后,苏大强执意要跟保姆结婚时说:最关心他的人不是子女们,而是那个朝夕相伴的保姆,他宁愿把所有积蓄留给保姆。说得子女们哑口无言。
的确,孝敬老人,并不是只给钱就够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更是需要子女们去了解,去陪伴,一日三餐,热热乎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才不会那么孤独悲惨。
都挺好观后感篇5
都知道有个让观众恨到牙根发痒的人物,连续几天微博热搜榜上的老苏,苏大强。
简单介绍剧情人物:父亲苏大强,大半辈子被强悍的妻子拿捏,活的简直是太窝囊了;大儿子苏明哲,死爱面子,只知道一味愚孝,只顾大家,自己的小家却岌岌可危;二儿子苏明成,性格冲动幼稚,和老三一言不合,因投资失利导致婚姻出问题;小女儿苏明玉,由于从小在没有爱的家庭炼狱式生长,造就了她女强人形象,却对苏家一再心软。
苏家的两个媳妇,她们迫于丈夫的行为,同样处于水深火热的边缘,心力交瘁,为此观众都很同情;都说剧如人生,人生如剧。一部苏家式原生家庭剧,真的是撕裂了千万家庭的伤口,让观众心生触动。有句话这么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仅剧情人物极致刻画出现实中的家庭矛盾,更是反应了人物的性格。
是啊,亲子间隙,家庭纷争,婚姻不幸,或许这些种种家庭矛盾,在大众眼里可能都是不愿意看到的,生活中有的是难熬的瞬间,每个人或多或少也都能从剧中看到自己的烦恼和伤痕。
电视剧终归是电视剧,我们也只是观众,只能在屏幕上发表自己的只言片语,更多的是观后感,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无奈我们无从谈起。
都挺好观后感篇6
?都挺好》已马马虎虎看完,为了弘扬主流价值观,剧本改动很多,最后成了皆大欢喜大团圆结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大多家庭不幸的原因是公婆和媳妇的矛盾、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少有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像本剧里母亲和亲生女儿不可协调的矛盾、明玉和明成不共戴天仇人般的兄妹矛盾、不像父亲的苏子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在我们农村还算是少的。出现亲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两代人之间要么有性格缺陷要么一方不会做人要么没付出多少爱一碗水没端平之类。
这部剧如果还有婆媳、妯娌矛盾就热闹多了,天天一小吵,周周一小打,月月一大打,无心生活了。
大概4岁时,我妈在做晚饭时特意把铁锅敲烂表达她的不满和气愤,第二天几个人坐堂屋里解调解。我不懂妈妈为什么要拿铁锅出气,那时她和爸爸新婚才几年啊,家里又没有叔叔婶婶。现在我可以肯定是做饭的问题。那时婆媳之间有关联的事有谁做饭、谁洗碗、谁洗衣服、谁起早床、谁种菜、谁带小孩、谁养猪、谁砍柴……如果分工不明,少做的那方舒爽,做得多的那方觉得委屈气愤,于是很多不和争吵便来了。我有个邻居,她是慈祥和蔼勤快热情的奶奶,我们都尊敬她喜欢她,后来在70岁左右喝农药死了。听说的原因是她既要栽菜、洗衣服、养猪,还得做饭等,媳妇总是想法把事留给她做,她内心苦恼多久、煎熬多久、气愤多久、寻死的想法有多少次呢,她都没表现出来,忍无可忍时,她不吵不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从此结束了单方受苦受累的婆媳关系。
那时我想:如果爷爷奶奶死了就好了,家里就太平了。果然他们死后的十一二年里我们家简直是“海晏河清(用词不当)”和谐幸福,妈妈也开朗大方性格随和,不离开家了,我们也经常回家玩。
当然我谴责自己自私的肮脏的解决问题的想法,怎么能通过期盼爷爷奶奶去世来解决家庭矛盾呢。
好的婆媳关系也是有的。第一次见夫家小弟媳的奶奶和妈妈是在接亲的那天,我首先没分清哪个是奶奶哪个是她妈妈,她们两个长得太像了,都矮小瘦瘦的,脸上满是皱纹,像极了两姊妹。小弟媳的爸爸去世得早,婆媳两人在相依为命的几十年的不分你我的辛劳里长得越来越像,她们之间是绝对没有婆媳矛盾的。弟媳奶奶去世后,她妈妈在家里帮儿子带孙女、养几十头猪、栽菜、种豆子红薯(打了好多红薯粉呢)、做家务……任劳任怨地劳作,不辞辛劳地劳作着,一天一天又一天。
表妹的命很好,她只要静心上班,孩子家母带,卫生家母打扫,饭食家母做,菜家母种,买菜接送小孩读书家父做,伙食费家母家父出……连我姨妈都一个劲地夸亲家好,以老人钱力上全心全意付出换来了和睦的婆媳关系。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很多时候钱能解决很多事。如果不是明玉能干事业成功有钱有关系,苏家复杂的那么多问题能得以顺利解决吗?经济条件好了,要做的事很少了,住一起的婆媳少了,于是婆媳矛盾少多了。
亲子矛盾不可协调是真的有,母女不相生,母子不相生,父女不相生,父子不相生。我的生活中就有几例,最糟糕的关系像仇人,或在一起就吵架,或一年到头基本不见面,也不尽赡养义务。明明不是偷了别人生的孩子,硬是自己的亲骨肉,怎么连陌生人都不如呢?哎!
都挺好观后感篇7
电视剧以苏母赵美兰去世开篇,但是苏母几十年种下恶果的毒害才开始发挥作用。
受害最深的是苏父大强。年轻时苏父以城市户口的优越迎娶漂亮、农村户口的苏母,虽然苏母及其弟城市户口和工作问题解决了,但是生性自私、懦弱的苏父在苏母面前逆来顺受,大气不敢出,稍有不顺苏父就下跪,任苏母责打,苏父这那是抱得美人归,简直是给自己找了个冤家,根本没有家庭地位。苏母一旦去世,苏大强立刻得势,终于盼来“解放”,看到晴朗的天,开始各种报复性地作,往死里作,“作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见了也要气个倒仰。先是要跟大儿子苏明哲去美国定居,根本不管儿子的状况如何;请以前的同事们吃饭,显摆孩子们的孝顺;得知美国梦破碎后,立刻撒泼打滚,趴在地上还跟二儿子要手磨咖啡喝!我真想用脚把苏大强跺成咖啡,给他喝个脚磨咖啡!不想吃明成和朱丽做的饭,自己到外面吃辣鸭脖,腹泻到虚脱,住院;用仅有的六万元积蓄投资,孩子们苦劝,不听,还得意地在二儿子面前挑衅:“我还要捞个偏财给你看看,捞、捞、捞啊捞!”一副“no zuo no die”欠揍的嘴脸;得知被骗后当场昏死过去,在医院还是作:佯装跳楼;一厢情愿,要跟保姆结婚,来个比翼双飞,差点人财两空,还假装跳河自杀,根本不管儿女,只要自己舒服,干什么都对,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路易十五听了都自愧不如。
因苏母受害的还有三个孩子。家庭中苏母的强势和偏袒及苏大强的自私、懦弱,造成孩子们的分裂,老大苏明哲真是明哲保身,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家中事,整个一个苏大强2.0。苏明成和苏母一样歧视苏明玉,并经常殴打明玉,甚至成年后,明成还暴打明玉,这都是苏氏夫妇造成的恶果,尤其是苏大强,每次明玉被家人欺负,他都不敢出面制止。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苏大强没有打明玉,明玉却因苏大强被打。所有这些都是苏母惹的祸。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尽管苏大强各种作,但是苏家三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后期明玉更是尽全力保护父亲,呵护这位父亲。明哲回美国后在吴菲的帮助下,反省自己,改过自新,生活步入正轨。明成和朱丽对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包容了苏大强的各种作;明成经过一系列事件后逐渐成熟,摆脱了巨婴的心理,建立起对家庭和自己的责任心,在公司里主动请缨,远赴非洲,独当一面。明玉虽口口声声说不是苏家人,但只要一有事总是全力以赴冲在最前面,不仅仅出钱。尤其是在面对舅舅一家毫无廉耻的讹诈时,在明玉带领下,全家人同心协力,圆满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成为缓和内部关系、缓解家庭矛盾的契机。明玉接苏大强到自己家里,刚开始父女两人都有些小尴尬,但是,明玉的善良挽救了她自己和父亲,经过短暂磨合,父女相处得其乐融融。后来苏父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但是明玉和石天冬仍然关怀有加。尤其是剧终,在老宅,明玉看到母亲怜爱地抱起童年时的自己,而小明玉满脸幸福地靠在母亲肩头。明玉释怀:原谅了母亲,放下了童年和少年时的愤恨,更放下了自己,接纳了自己,走向幸福,走向阳光,回归家庭。纵观全剧,在明玉、朱丽、吴菲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凤姐、探春的影子。
从电视剧的名字《都挺好》就能推出是大团圆的结局:都挺好。这也和同题材电视剧的结局一样。为什么呢?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无数苦难的结晶,就如同碳元素经过长期高温高压才形成钻石一样,在璀璨的背后是炼狱般的苦难。所以我们更渴望圆满,更向往光明,更珍惜幸福。因此文艺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的结局大都是大团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世界观。
都挺好观后感篇8
众所周知,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可是,你知道这只熊猫吗?它就是我国20xx年冬奥会的一只吉祥物冰墩墩。
说了你可能不信,它最初的原型竟然是冰糖葫芦!这是由于在吉祥物评审的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了前十,它就是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后来,设计团队经历了长达半年多的修改,才改成冰墩墩。可以说,如果没有最初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就没有现在的冰墩墩。
说完了它的来历,就说说我对它的理解吧!
一开始,我认为它是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因为我认为冰的意思是坚强;墩墩的意思是健康,是鼓励残疾运动员的。后来却发现我乌龙了。冰的意思其实是象征着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其实是意喻着敦厚、健康、活泼、可爱,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其次,我发现它有冰雪一样的外壳,外形特征与冬奥会的特点很相符,展示了冬奥会的特点,我认为让它做冬奥会吉祥物的选择真的不错。
看,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背后居然有一个故事,是不是很神奇?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呀!比如,雪容融和福娃的名字背后也都有一个故事。亲爱的朋友,下次我再说给你们听吧!冬奥冬残奥总结表彰观后感3
我从小就是个爱运动的孩子,因为我觉得运动能带给人快乐。每年到了冬季,爸爸妈妈总会带我去郊区的滑雪场滑雪,我慢慢地从喜欢玩雪变成了喜爱滑雪,没想到冬天的运动也能这么精彩,我们全家也开始关注冬奥会的滑雪项目和比赛。每次看到中国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唱着国歌身披国旗,我都会激动不已,心中悄悄有了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我也想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为国争光。
这次冬奥会要来北京举行,我非常期待,希望能够近距离地看到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同时也有机会仔细观察和学习他们的动作。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滑雪运动员们那轻盈而敏捷的身姿,在空中旋转的动作,我都会惊叹和羡慕不已,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那样可以在雪场上自由地穿梭,希望有一天能把金灿灿地奖牌挂在胸前,让全场奏响国歌。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滑雪爱好者,他们看出我也喜爱滑雪,非常高兴。周末有机会就会带我去滑雪场练习滑雪动作,我最开始的教练是我的爸爸,他非常有耐心,从最基本的动作教我一点点进步。虽然在电视上看到运动员们的动作轻盈而流畅,但是滑雪学习起来并不轻松,因为穿上厚厚的雪服和雪具会让人变得笨拙,我已经记不清在雪道上摔倒过多少次了,为了能够控制雪板的速度和练习转弯,我经常会失去重心,重重地摔在地上滑出去很远。这是学习滑雪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不经过一次次实践和动作打磨就没有办法很好地掌握滑雪技巧。有时候速度太快摔在地上非常疼,我会忍不住流眼泪,看着爸爸委屈地说:“我不想学习了,怎么努力都学不好”。这时爸爸会心疼地看着我说:“如果你真的愿意放弃了,爸爸不会勉强你。可是你想想那些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他们都是这样练出来的,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会成功哦,你真的愿意放弃吗?”妈妈也会跟我说:“虽然这次摔倒了,可是你尝试着做出了新的动作,说明你已经进步了。”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一次次地爬起来,握紧小拳头再次向着心中的目标出发,就这样一遍遍地重复练习动作不断进步:犁式转弯,平行转弯,中级道,高级道……
去年寒假我终于有机会参加了崇礼滑雪冬令营,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参加营地训练,和来自不同地方的小朋友们吃住在一起,训练在一起。教练每天除了教我们理论和技术以外,还会教我们独立生活和管理自己的`能力,会给我们讲那些闪闪发亮的运动员们训练背后的故事,每次我们都听得眼睛发亮,深深地被他们的刻苦努力所折服,第二天的训练也会格外的认真,即使摔倒了也不再害怕。经过这一周的集训,我拿到了滑雪6级证书,那一天真是开心极了。
就是奥运带给我的力量,她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激励着我们不断地为自己的爱好而不懈地努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詹天佑观后感8篇